说实话,[《春秋》与“汉道”]这本书的观点实在是太精彩太吸引人了;
从第一章开始便抛出了王炸式的观点:
- 秦始皇是否真的完成了"天下一统"?
- 为什么"亡秦必楚"?
- 刘邦为什么能够击败项羽缔造汉家江山?
- 最早的"一国两制"国家准则的诞生;
而在此书的第一章,便对这些问题,挨个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思考;
秦始皇是否真的完成了"天下一统"?
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需要先了解,统一或者彻底征服某一个地区的标准是什么;
- 武力征服,使其地、其人在征服者的笼罩范围;
- 政治统一,使其地、其人共同准守统一的政治制度;
- 文化统一,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有同一套"非成文法"的行事准则,如"尊老爱幼""礼义廉耻"等
楚地
《睡虎地秦墓竹简》之《语书》透露出重要信息。其文曰:南郡守腾谓县、道啬夫:古者,民各有乡俗,其所利及好恶不同,或不便于民,害于邦。是以圣王作为法度,以矫端民心,去其邪避(僻),除其恶俗。法律未足,民多诈巧,故后有间令下者。凡法律令者,以教道(导)民,去其淫避(僻),除其恶俗,而使之之于为善殹(也)。
南郡原系楚郢都江陵所在,是楚国政治中心。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前278年),秦将白起攻克江陵,置南郡。楚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称郢陈。秦王政六年(前241年)楚联合魏、赵、韩、卫合纵攻秦,反为秦所败,遂迁都寿春。郢陈当在此时或稍后也入秦之手。秦王政二十三年(前224年)秦将王翦击楚,取陈以南至平舆,虏楚王负刍。第二年,翦又破楚军于淮南;第三年,定楚江南之地,置会稽郡,楚遂灭亡。是南郡乃最先入秦之楚地。至腾发布《语书》之秦王政二十年(前227年),南郡入秦已有半个世纪之久。而据腾所言,南郡楚人仍然自行其“俗”,“莫用”秦之“法律令”。腾到南郡后,重申律令,但当地楚人仍然“私好、乡俗之心不变”,县道官吏无可奈何。
已经并入秦朝版图50年的南郡,仍然我行我素保留着楚地的形式准则,与秦法冲突,那么更加晚期被征服的“长沙郡”、“会稽郡”、“九江郡”等,其习俗与秦法的冲突应该更大更夸张;
在周振鹤所撰写的《从“九州异域”到“六合同风”》写到:“所谓恶俗就是不利于国家稳定、社会安定的习俗与风气,包括热衷商贾、不务本业,包括奢靡之风、淫僻通奸,甚至包括刚武、尚气力等(这一习俗容易引起各种刑事犯罪)”
齐鲁之地
齐鲁之地,是为“儒学”大本营,其学与商鞅所行“法家”的行为准则,亦是相互冲突;
齐国的社会风尚带有明显的工商业氛围,崇功利,轻伦理,文化风气开放,注重实用;鲁文化更多地表现出农业社会的文化特征,文化风气保守,因循周礼,不思变通。
虽然秦始皇完成了军事上的征服和政治上的一统,降六国之民尽归于秦,将秦法推广到四海八荒,行郡县、车同轨、书同文,结束了战国以来的乱世纷争。但是,在文化习俗上,各地区人民仍然保留着自己民俗习惯,文化上的春秋并没有结束,这也是秦二世而亡的一个很核心的原因;
为什么"亡秦必楚"?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来看一下“天下苦秦久矣”这句话;
“天下苦秦”是秦末战乱中颇为流行的一句鼓动反秦的口号。陈胜于大泽乡起事时,分析过成功的可能性,认为“天下苦秦久矣……今诚以吾众为天下倡,宜多应者”。此后,这一口号每每被起义将领用来证明反秦的正当性与合理性。张楚将军武臣谓赵地豪杰曰:“天下同心而苦秦久矣。”刘邦谓沛父老曰:“天下苦秦久矣。”刘邦谓郦食其曰:“天下同苦秦久矣,故诸侯相率而攻秦。”武涉说韩信曰:“天下共苦秦久矣。”
不难看出,“天下苦秦久矣”是由楚军降临带头喊出,而当时的关中、北地并无此类口号,甚至在整个反秦都过程当中,关中并无暴乱,说明“天下苦秦”说,并不能代表天下人,或者更多的说只能代表楚地人;
回答完“天下苦秦久矣”,不妨思考一下,为什么都在相同的政策下,楚地喊出了“苦秦”,而其他地方没有这种负担,那么再来讨论一下为何楚国人最先发起也最积极的参与这场反秦斗争当中;
请记住下面这张图,这是一张“秦驰道”图;
贾谊说:古者天子地方千里,中之而为都,输将繇使,其远者不在五百里而至;公侯地百里,中之而为都,输将繇使,远者不在五十里而至。输将者不苦其劳,繇使者不伤其费。故远方人安其居,士民皆有欢乐其上,此天下之所能长久也。及秦而不然,秦不能分尺寸之地,欲尽自有之耳。输将起海上而来,一钱之贱(赋)耳,十钱之费,弗轻能致也。上之所得者甚少,而民毒苦之甚深,故陈胜一动而天下不振。
主父偃也说:(秦始皇)使蒙恬将兵而攻胡,却地千里,以河为境。地固泽卤,不生五谷,然后发天下丁男以守北河。暴兵露师十有余年,死者不可胜数……又使天下飞刍挽粟,起于黄、腄、琅邪负海之郡,转输北河,率三十钟而致一石。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饷,女子纺绩不足于帷幕。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死者相望,盖天下始叛也。
结合上面的“秦驰道”图,以及分封制,可以看到,在秦国征服六国之前,天下人民输出徭役,距离公侯都城不过白余里,远者不在五百里,说白了就是在家门口服役,隔三差五还能回家一趟或者家里人来看望,但是秦始皇征服六国之后,征天下徭役修长城、守北河(今内蒙古托克托县一带黄河),关中(西安)到北河直线距离不过700公里,南京到北河直线1200公里,并且北方交通更加便利,而秦时期淮河以南多水利,交通路况复杂;
据杜正胜《编户齐民》认为:“战国时期输送补给品,路上消耗的约有二十倍,统一以后加甚”,据上引主父偃说计算,“从今山东省沿海地区运送粮食到河套供给戍卒,路上损失将近二百倍”。"率三十钟(306.4)而致一石(1)=1/306.4=5.2‰"损耗量实属吓人;
这边是“苦秦”的来源。但是,据葛剑雄教授《论秦汉统一的地理基础》指出:秦始皇曾向今内蒙古河套和宁夏平原一带移民,“估计在三十万以上”。汉武帝重新拥有这片领土后,“实施了更大规模的移民"总数在“百万以上”。汉武帝对外用兵的规模比秦朝更大,时间也更长,关东包括楚地人民的兵役徭役负担和付出的牺牲也比秦朝更重;但是确没有引导大规模的暴乱,说明“徭役”繁重,并不是导致楚地暴动的根本原因,核心原因仍然是前面所说的文化差异,这块在后面的汉高祖时期的“一国两制,东西异制”中能够得到解决,也正式说明了这个问题;
最后结合上面前面提到的内容,我们再来回答为什么“亡秦必楚”就很清晰了;秦楚文化差异巨大,秦法与楚地习俗冲突严重,使之“为人臣亦不忠矣。”,楚地实际的繁重赋税和徭役是导致楚地人民积极参与反秦、推翻秦朝的导火索与动力!
刘邦为什么能够击败项羽缔造汉家江山?
在这本书中,作者提供了时间轴更前的:“汉承秦制”,及从刘邦当“汉王”开始,便已经开始继承了秦朝时期的东西,特别是他在与项羽的对持当中,对秦地、秦人的继承关系;最终在这场战争中,赢得了楚汉争霸的胜利;
论:承“秦”立“汉”
汉高祖刘邦的身份变化
当刘邦留雍齿守丰,自率军转战薛、戚、亢父、方与一带时,雍齿叛变为为守丰;
刘邦收兵一次,借项梁兵一次,供给一万四千人,才重新攻下丰邑;
公元前206年,离丰邑至薛,与项梁共立楚怀王,刘邦从此成为楚将;
承“秦”
承“秦地”
于汉元年五月率军返回关中,首先击败雍军,收复雍地,围章邯于废丘,然后遣将略地。八月,塞王欣、翟王翳降,汉收复其地。二年十一月,拔陇西;正月,拔北地;六月,“废丘降,章邯自杀”,关中皆定。
用“秦人”
第一次,汉二年五月,刘邦自彭城退至荥阳,“萧何发关中老弱未傅者悉诣军”。第二次,汉三年五月,刘邦“自成皋入关,收兵”。第三次,汉四年十一月,刘邦“西入关,至栎阳……留四日,复入军,军广武。关中兵益出”
刘邦麾下还有一支主要由秦人组成的“郎中骑兵”。《史记》卷九五《灌婴列传》:汉军退至荥阳,“楚骑来众,汉王乃择军中可为骑将者,皆推故秦骑士重泉人李必、骆甲习骑兵,今为校尉,可为骑将。汉王欲拜之,必、甲曰:‘臣故秦民,恐军不信臣,臣愿得大王左右善骑者傅之。’……乃拜灌婴为中大夫,令李必、骆甲为左右校尉,将郎中骑兵击楚骑于荥阳东,大破之”
承“秦制”
- 《奏谳书》
张家山247号墓出土的《奏谳书》中,有十六条汉初的案例,其年代都在高祖六年至十一年间。据彭浩归纳,《奏谳书》透露出的汉初律令之内容,有“蛮夷律”、“禁从诸侯来诱”、“取亡人为妻,黥为城旦”、“贼伤人”、“受、行赇枉法”、“戍卒未得越塞者赎耐”、“为伪书”、“诸无名数者,皆令自占书名数”、“贼杀人,弃市”、“谋贼杀人,与贼同法”、“纵囚与同罪”等十一条。
卜宪群先生指出:《奏谳书》中出现的汉初法律与秦律有“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包括“刑名大体相同”,“审判程序基本一致”,“量刑标准与秦律极相似”,“刑徒也与秦刑徒一样是无期的”
- 《晋书》
《晋书》卷三〇《刑法志》:“汉承秦制,萧何定律……益事律《兴》、《廐》、《户》三篇,合为九篇。”汉律“因秦《法经》,就增三篇,而《具律》不移,因在第六。
- 《史记》
而萧何所定汉律却沿用了《挟书律》和《妖言令》,直到惠帝时才下令废除《挟书律》,高后初年下令废除《妖言令》,后又恢复,文帝时再次废除。
正式因为上述所说,汉高祖刘邦时期,继承了诸多“秦”,才最终与楚王项羽的争夺中,赢得下了汉家江山。
附论:为什么没有重蹈秦二世的覆辙?
论:一国两制,东西异制
秦制:废分封,立郡县;
楚制:立十八路诸侯
汉制:郡国并行,是为汉制
- 王关中——行郡县
刘邦汉元八年出兵西,先后收服关中、陇西、北地、上郡等置陇西、渭南、河上等郡县;
- 夺“霸王”位——郡国并行
东击项羽,“魏王豹将兵从之”“韩王昌不听,击破之,立韩王信”,而河南王申阳原是“张耳嬖臣”,殷王司马卬原是赵将,其国既不在六国之数,其王亦非六国贵族,故刘邦灭其国为河南、河内郡。
- 夺“霸王”位失败,牵制项羽——行分封
刘邦在彭城被项羽击溃后,退至荥阳,“诸侯见楚强汉败,还皆去汉复为楚”。刘邦联合其他诸侯,取代项羽充当霸主的计划破灭了。这时,刘邦问张良:“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师古注曰:“捐关以东,谓不自有其地,将以与人,令其立功,共破楚也。”张良回答说:“九江王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隙,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楚可破也。”
在郡国并行的情况下,刘邦通过分封制诸侯,类似于以夷制夷的策略,稳定了攻下的底盘和国土;通时,也通过预先分配地盘的形式,牵制住了项羽;
附论:汉武帝推恩令的前置
上面讲到刘邦的分封形式和原因,这里讲一讲分封制的后续情况;
刘邦时期
或迫于形势需要,或被迫之,汉初多为异姓王。后改立同姓;
惠帝/高后时期
新立部分吕氏族人为王
文帝时期
尽诛吕后族人;封同姓诸侯,但是分而化之,封国越来越小,且多割原诸侯国新立诸侯国;
景帝时期
七王之乱,诸侯势弱,夺诸侯国支郡,分立若干小国;
武帝时期
分诸侯子为列侯,分其国。
详情见,视频
汉武帝推恩令之前,文景已经开始着手削弱诸侯国势力,武帝不过是继承了其父辈的手段,继续形势罢了,也不是很牛逼嘛~
测试一条留言~! Σ(っ °Д °;)っ
暂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