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各种人物的身份和所代表的势力,以及后来统治集团处理的结果,与其说这个叫“二士争功”,不如叫“患不均”。
事前:为什么要伐蜀?
政治背景
司马师死后,司马昭过继权利,灭“甘露三年(258)二月平定诸葛诞之乱”,朝廷了“封晋公,加九锡,进位相国,晋国置官司”的动议;但是:高贵乡公曹髦[灭曹芳之后,选出来的傀儡皇帝]并不甘心做一个束手待毙的傀儡皇帝,竟亲率左右攻打司马昭,虽兵败被杀,却对司马昭构成了强大的道德舆论压力(那时候的名望和道德标榜对于名士来说是致命的重要。)公然的弑君行为触及了士人的伦理底线
司马昭只有建立不世之功,才能稍稍摆脱弑君所带来的政治危机,使魏晋嬗代重新具有道义上的合法性。
伐蜀之役实际上是一场服务国内政治目标的对外战争,司马昭之所以力主伐蜀,并非是有澄清天下、混一宇内之志,实际上只是想借伐蜀之功,为其嬗代铺平道路而已
主从将领的安排
魏国庙堂-司马昭需要伐蜀、钟会(颖川钟氏、司马昭好友、伐蜀核心决策者之一)为镇西将军主导伐蜀
魏国前线-邓艾征西将军(反对伐蜀),主导另一路伐蜀路线,一支担负牵制任务的偏师
战斗开始前的安排,依是以了解自己需求的好友为主将,而非久经沙场的一线抗蜀将领领军
事中:伐蜀胜利的原因
原计划:魏军最初的战略意图是发动一个钳形攻势:钟会统帅伐蜀部队的主力十余万,从骆谷、斜谷的大路进取汉中;邓艾与诸葛绪各统诸军三万余人从陇西进攻,进行战略牵制。邓艾进取甘松、沓中阻挠姜维的行动,诸葛绪进占武街、桥头切断姜维的归路,前后夹击,阻止姜维退往汉中,以使钟会率领魏军主力能够迅速占领汉中,打开进攻成都的通道。但是由于诸葛绪在行动上的犹豫,差了一日的行程而未能阻截到姜维,姜维得以成功地从桥头突破,引军退往剑阁,依仗天险,与钟会率领的魏军主力相持。
实际执行:由于姜维已抢先一步退往剑阁,据险防守,与钟会军对持剑阁;邓艾改走阴平小径,穿越七百里的无人山地,从而绕开剑阁天险,直取成都;
一个搞笑的事情,当姜维得知成都有难准备救援之时,刘禅已殿前议事,投降了;
还有一个搞笑的事情,姜维最后鼓动钟会谋反意图复国,在军中谋杀钟会各营主将,最后消息泄露,各军反叛,竟死于乱军之中~
事后:功过分配与二士的结果
邓艾灭蜀后,“辄依邓禹故事,承制拜刘禅行骠骑将军,太子奉车、诸王驸马都尉。蜀群司各随高下拜为王官,或领艾官属。以师纂领益州刺史,陇西太守牵弘等领蜀中诸郡”,没有征询钟会等人的意见,使得邓艾与钟会的关系恶化~
司马昭警告“事当须报,不宜辄行”,邓艾回复“承制拜假,以安初附,谓合权宜”~引来猜忌;
—— —— ——
钟会等权贵子弟,在此次伐蜀中,没有完成霸业,伐蜀事宜被出身地位的事功型官员完成;进而引来了双方的矛盾;而司马昭庙堂之上的判决也站在了权贵子弟这边;最终:邓艾被疑似叛变而被对手杀死,钟会因仓促叛变而被部署杀死;此次伐 蜀之功绩邓艾部也因司马昭“州郡将督,不与中外军同”剥夺了其应得的封赏;
—— —— ——
同样的事情,差点发生在伐吴的王濬和王浑(太原王氏)
“重大的历史事件都会发生两次一次是悲剧,一次是笑剧”
最后
邓艾:“余子在洛阳者悉诛,徙艾妻子及孙于西域”
钟会:处死其养子钟毅以及参与谋叛的钟邕子息,而因钟繇、钟毓之功,司马昭赦免了钟氏其他子孙,官爵如故;
感慨
论:第一次感悟到原来站队的重要性和结果是这么的清晰;
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修订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