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它让你哑口无言,然后把你变成一位讲故事的人。
大多数中国人肯定都知道《徐霞客游记》,这位古代伟大的旅行家,为中国的旅行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线。全国各地都还存在着各种以徐霞客走过或写过为宣传口号的景点:"霞客XXX",比如:永州霞客渡;
中国旅行书写最本质、最持久的特性:
苏轼《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总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古人记山水手,太上郦道元,其次柳子厚,近时袁中郎。
旅行是学术教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六朝的发端
多以描述实质的景色为主,以文字之美描述所看到的实际风景。后转化为:“风景→寄情”的游记模式,长久保存。
207年,曹操,《步出夏门行》
-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粲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潘岳(西晋247年-300年),《西征赋》
- 眄山川以怀古,怅揽辔于中途。虐项氏之肆暴,坑降卒之无辜。激秦人以归德,成刘后之来苏。
吴均(469年~520年),《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陶渊明(约365—427年),《游斜川诗序》
- 辛丑正月五日,天气澄和,风物闲美。与二三邻曲,同游斜川。临长流,望曾城,鲂鲤跃鳞于将夕,水鸥乘和以翻飞。彼南阜者,名实旧矣,不复乃为嗟叹。若夫曾城,傍无依接,独秀中皋。遥想灵山,有爱嘉名。欣对不足,共尔赋诗。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各疏年纪乡里,以记其时日。
唐代的发声
玄奘,《大唐西域记》
- 国西北行三百余里,度石碛,至凌山。此则葱岭北原。水多东流矣。山谷积雪,春夏合冻,虽时消泮,寻复结冰。经途险阻,寒风惨烈。多暴龙,难凌犯。行人由此路者,不得赭衣持瓠大声叫唤,微有违犯,灾祸目睹。暴风奋发,飞沙雨石,遇者丧没,难以全生。
玄奘西行记
元结,766年道州《寒亭记》
- 永泰丙午(766)中,巡属县至江华,县大夫瞿令问咨曰:县南水石相映,望之可爱。相传不可登临,俾求之,得洞穴而入,栈险以通之,始得构茅亭于石上。及亭成也,所以阶槛凭空,下临长江,轩楹云端,上齐绝颠。若旦暮景气,烟霭异色,苍苍石墉,含映水木。欲名斯亭,状类不得,敢请名之,表示来世。于是休于亭上为商之曰:今大暑登之,疑天时将寒。炎蒸之地,而清凉可安,不合命之曰寒亭欤?乃为寒亭作记,刻之亭背。
柳宗元(当作中国古代游记的“创造者”)《永州八记》
《钴鉧潭西小丘记》
“在此之前,没有任何一个作家在记中以如此灵活的方式描写山水。”
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鄠、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贾四百,连岁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 李翱(中国第一部旅行日记)《来南录》
宋代的成熟
- 时政因素居多,南方被开发,先是官员出差需要,派遣需要,好友之间的邮件往来,增加了这种选择游记的使用场景,后引得文人墨客前往游览~
金、元、明代早中期的转变与创新
晚明:游记的黄金时代
“晚明私人旅行迅速发展,商人是急先锋,但其他职业的人也参与进来。这显示,明代早期设立的旅行限制政策已经仅剩空壳。……与此同时,国家运营的驿站系统因财政困难,已经难以维持。”
古代的泰山,日游客2万!!!
- 1631年,当张岱游览“东岳”泰山,他提到,一天内有八九千游客蜂拥而至,而在春季,这个数量可以上涨到两万。
峨眉山总图
游记,在当代信息化爆炸的时代,更多是是追求真实与逃避现实的结合体。有人为风景、有人为人文、有人逃避、有人寻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