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拥有全球大型宗教
在泉州,更多的人知道“开元寺”“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全球top级别的宗教教派,更有很多本体神祇;
“泉郡日月太保宫”“四堡永潮宫”
像这样的本地神祇、宫,全球鲤城区大街小巷,随处可见;
乾隆版《泉州府志》卷五列举的“祠”数以百计,分类包括名宦祠、乡贤祠、忠义孝悌祠、贞烈节孝祠共5大类,各类当中又分“祠”和“专祠”。
起源
日月太保宫:传说“日月太保”原型是宋末帝昰、帝昺兄弟,亦称“相伴舍人”,“相伴”意为共甘苦、同命运。景炎元年(1276年),溃逃的南宋势力拥戴端宗帝昰在福州登基,帝昺被推举为天下兵马都元帅府副帅,累进加封为卫王,判泉州兼南外宗正司事。祥兴元年(1278年),年仅11岁的端宗帝昰病逝,在群臣拥戴下,帝昺在广东碙州(今雷州湾)登基,史称“少帝”。祥兴二年(1279年)初,宋军兵败崖山,帝昺蹈海殉国,年仅9岁。传说,帝昺遗骸漂流至深圳赤湾草葬,英魂皈依封疆故地泉州府,成神于内湾码头帆船穴一堡溪,由于灵验,而闻名遐迩,传播四方。“日月太保”崇拜所依据的传说,估计在元时已出现和流传,与其时“南人”的反元情绪相关。这类传说的传播所可能起的作用,正是明之可能推翻元的文化条件。---《刺桐城:滨海中国的地方与世界》
永潮宫:永潮境 紧接三堡的四堡街全段、后尾城边、钱宅、砌仔下。境庙永潮宫,始建年代不详,俗称“四堡宫”,在街中段轧角,四向,远临溪,原祀晏爷,后改祀康王爷、刘星主。
在泉州, 各铺镜(类似于现在的街道),都有自己的神祇,他不仅是人们生活中的信仰,同时也是势力范围的划分,大街小巷,信仰一致的都是自己人,信仰不一致的,任何原因都可以一来长真人PK!
人尽皆知
天后宫:天后也是从起源于民间的信仰转变为服务于官方海外贸易的仪式崇拜的。天后的民间名称为“妈祖”,原为北宋太平兴国年间莆田湄洲湾林家少女,名“默娘”,因救助商船、舍己救人、行善济世,死后被民间尊为“湄洲妈”“灵女”“妈祖娘”,也得到东南沿海渔民、舶商及市民的崇拜。乾隆版《泉州府志》卷十六引隆庆府志云:“宋庆元二年(1196年),泉州浯浦海潮庵僧觉全,梦神命作宫,乃推里人徐世昌倡建。实当笋江巽水二流之汇,番舶客航聚集之地。”泉州天后宫建于宋代,为民间庙宇。两宋时期,朝廷多次对天后封加显耀的名号,而自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起,泉州天后宫就多正式受到朝廷的敕封。在天后信仰的官方化过程中,蒲寿庚家族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如至元十八年(1281年)“封护国明著天妃”,即为蒲寿庚之子蒲师文(时任福建道市舶提举)受遣宣布的。
元代历次的制封诏书,都强调天后保护海道的作用,按其指示,地方官员每年致祭。
泉州开元寺:乾隆版《泉州府志》所录宋曾会《修延福寺碑铭》云:“造寺也,始晋太康九年(288年)。”泉州最著名佛教胜迹为开元寺,该寺创建于唐垂拱二年(686年),初称“莲花道场”,后改“兴教寺”“龙兴寺”,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改名开元寺。另外,还有泉州西门发现的唐大中八年(854年)之尊胜陀罗尼经幢、唐乾宁四年(897年)黄滔所撰《泉州开元寺佛殿碑记》,都证明唐泉州佛教之兴盛。五代至两宋,商人、官员、百姓之家佛教信徒大量增加,寺院积累了大量寺产,寺产不仅用于进一步扩大佛教的影响,还用于地方公益事业的大规模投资(两宋时期,泉州兴建的10座大桥中,就有7座是寺产资助的)。到了元代,朝廷采用“以儒治国,以佛治心”的意识形态策略,各级地方政府对佛教寺院给予大量施舍,在这个时期,泉州佛教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
通淮关帝庙:通淮关帝庙的主祀神是关公(俗称“帝爷公”)。关公为三国时期汉刘备手下的名将,魏晋时期在部分地区的民间被尊为神。唐宋之间,关公配祀于武成王庙(姜子牙的封号),南宋以后,“重人世”“天人并尊”的思想得以传播,关公逐步被树为神。此后,历代朝廷对关公封侯,并列入国家祀典。与此同时,关公也受到儒、道、释三家的竞相尊崇:被士人尊为五文昌之一,被道教作为尊神属下的大将或天庭中的元帅,又被佛教列为伽蓝护法神。理学名流更把关公当成仁、义、礼、智、信的典范而大加宣扬。到了明代,罗贯中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已出版流传,此后,“仁义忠勇”的关公,得到了更广泛的尊崇。到了清代,关公信仰一样得到统治者的奉祀。清王嵩儒《掌固零拾》卷一云:“本朝未入关之先,以翻译《三国演义》为兵略,故其崇拜关羽,其后有托为关神显灵卫驾之说,屡加封号,庙祀遂遍天下。”